“十六国时期的佛像还是挺好认的,除了体量小,佛像这外形还都差不多。
基本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好像也不分哪位是谁谁谁,结构基本是四足方坐主佛背光伞盖,发型一般都是磨光发髻,光得像个圆球,和西域传入时的犍陀罗式发绺已经很不一样。
佛像这额头较宽大,双目平视,而且眼睛又大又长,和个杏仁差不多。”
说着张楠直接手,试了试重量和牢固程度,然后开启破坏模式,居然把主佛头顶的“伞盖”和背后那块“背光”给卸了下来。
“伞盖”插在“背光”,组合拆卸还挺方便。
“你们看,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后颈部基本都有这样的榫,用于接背光,不过大部分被发现的十六时期佛像的背光和伞盖都已经丢失。
还有,这佛像衣服基本是无领的通肩大衣,而更早一点西域犍陀罗式佛像的衣着特征多是坦着右肩和盖单侧的通肩式大衣。
咱们华夏人一直有对称的审美特点,原本西域佛像的袒右肩到原地区后没多久,变成了字形或u字形衣领。
不过那时候犍陀罗式的佛造像也还有,但不是单独礼拜的对象,一般凿在石窟里。
单独礼拜的佛像动作基本像这尊佛像,结禅定印,结跏跌坐在四方台座,两手平放于腿,一掌置于另一掌之,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两拇指相接,而且绝对不会把脚露出来。
犍陀罗式佛造像是没有四足方座的,这种十六国时期佛像才出现的台子应该源自汉代的四方榻,十六国佛造像是犍陀罗佛像在华夏本土化之后的东西。
这尊佛像构建一样不少,还有这体量,更难得!
青铜材质,主佛底部空,鎏金,全对。”
这下扎克弱弱的问了句:“老板,这后边的字好像不是汉字吧?”
虽然不认识,但是不是华夏的汉字这扎克还是分得清楚的。
张楠一听,笑着道:“你倒是仔细。
不是汉字不是华夏的了?
这是犍陀罗的佉卢,之前在华夏原发现的十六国早期佛像有,但到了后期开始都是汉字了。
舶来品嘛,一开始流行的时候用点舶来的字,显得更高大,呵呵或许也可能是当时距离原更西边一点的河西走廊一带,或者西域地区汉化国家信徒制作供奉,然后流入原的也不一定”
扎克他们知道什么是河西走廊、哪是西域,有这么个老板,不恶补一下华夏地理和简单的历史那也算没进心。
这会有亨利德博森和仓库管理员在,张楠没说关于佉卢的事在西疆见过,还在贝希特斯加登那批第三帝国博物馆藏的华夏古代西域物见过。
这佉卢曾经是古代于阗、鄯善国的通用字,不过随着贵霜、于阗、鄯善国的衰落,佉卢在公元7世纪停止使用。
张楠能人的这是什么字,但“不识字”,。这也没关系,佉卢考古发现的较多,现在经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已经是一种可以译读的古代字,打几个电话能找到能认出来的专家,在纽约应该有。
“错不了,扎克,这是一尊早期的十六国大体量佛像,精品!要是我判断错误,回头请大家去第五大道吃饭,餐厅随便选。”
大家配合的笑了笑第五大道有几家餐厅可不便宜,这是“大手笔”,要是没预约,不少人都还没位置。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